我們探討過很多關于催眠的容易被誤解和混淆的思想,這些誤解會影響催眠師和來訪者雙方對于催眠的體驗性感受,還有一個問題也是公眾容易誤會的地方,大家看見那些很快就能被催眠的人之后,可能心里都會有同一個想法,那就是:他也太弱了吧,這么容易就被催眠了。這是種我們基于以往生活經(jīng)驗最容易得出的結論,但是能被催眠的人都是意志薄弱的嗎?
一、這個誤解指的是催眠師具有一種無所不能的斯文加利式的形象。
二、這個誤解背后的信念是,如果一個催眠師能夠控制某個人,那么這個人一定很少或壓根兒就沒有自己的意志。現(xiàn)代版的這類“恐怖故事”常見于電影和電視連續(xù)劇中,這些故事講述的是邪惡的催眠師會控制人們,并讓他們做出一些可怕的事情,這樣的橋段正是利用了這一誤解。大多數(shù)人都很難理解那些被催眠的人事怎么做到在既能控制自己的同時又
可以根據(jù)催眠師的指令做出一些不尋常的事情的。
三、每個人都有意志力,但有些人選擇不去使用自己這種做出選擇的能力,實際上就是把對自己的責任交給別人去管理。這樣的人被動地假定,自己相對于別人來說處于“受害者”的角色,這種態(tài)度一般折射出他們誤認為自己的努力都是無用的。“意志薄弱”這個標簽并不適用于這類人。
四、這種誤解對那些想要尋求催眠幫助的公眾產(chǎn)生了非常消極的影響,為了抵消這種消極后果,許多催眠師曾聲稱那些高智商和具有更強健人格的人也能很容易地進入催眠。能不能或者容不容易被催眠與人格、年齡或者性別等因素并無關聯(lián)。有些催眠師覺得,聲稱高智商的人比低智商的人更容易成為優(yōu)秀的被催眠者可能會帶來好處,盡管這種論斷并不完全靠譜。所謂的好處在于,臨床工作者們希望來訪者把自己看成智商高的人,這樣一來就會有更強的動機對暗示做出良好的反應。
然而,當人們尋求幫助的時候,他們的自我形象并不見得是積極的。如果一位臨床工作者讓來訪者認為,他們對催眠具有良好的反應是因為高智商或其他任何看似不錯的個人特點,那么如果這些來訪者的催眠體驗又并不那么理想時,他們可能會用這類消極的體驗去證實對自己的消極自我評價。一個出于好意的臨床工作者也有可能在無意中傷害來訪者,上面的這種情況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而已。與其嘗試讓來訪者去認同自己是一個模范來訪者并由此變成一個模范來訪者,臨床工作者還不如增進自己的技能,讓自己能更好地接受來訪者的本貌,并以此為基礎推進催眠互動。
一個人所擁有的意志力對于進入催眠的難易并沒有影響,能被催眠的人都是意志薄弱的以及催眠師無所不能這種觀點很明顯是一種想當然的錯誤觀點。如果你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那么容易被催眠了而沒有“抗爭”的時候根本沒有必要妄自菲薄,因為這與你的意志是沒有關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