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是一種類睡眠的超清醒狀態(tài),很多時候來訪者并不太能明確意識到這兩種狀態(tài)的不同,又因為完全是由“別人操縱”進行的,就會自發(fā)產生一種防備和自我保護心理,很多人都會擔心萬一我被催眠醒不過來了怎么辦?這是很多人都會問到的問題,這個時候與其信誓旦旦地保證“不會,你肯定會醒過來。”不如半開玩笑地告訴他“可能會吧,催眠太舒服了,你可能不想醒過來了。”這種回答會給來訪者一種積極的期待并讓他卸下心防。
一、很多人因為沉迷于美好的回憶而不愿立即蘇醒。
在深刻的身心放松下,在經歷了美好的回憶后,在暫時擺脫世俗煩惱的愉悅心情中,被催眠的個案有時會在催眠師下達結束催眠的指示時,反問說:“我可不可以等一下再結束?”
這時候,催眠師可能會說:“好,那就讓自己好好享受這種美妙的滋味,等到你心滿意足時,你隨時可以睜開眼睛,結束催眠,整個人感覺到神清氣爽。”
二、失眠的人在催眠時進入睡眠時不要急著叫他醒過來。
另外的情況則是常發(fā)生在有失眠問題的人身上,他們難得進入全身放松如一團棉花的狀態(tài),于是睡著了,發(fā)出甜甜的鼾聲,臉上露出滿足舒適的安詳表情,這時,我多半也不會殘忍地喚醒他,就讓他睡場好覺吧!
三、不論進入多深的催眠狀態(tài)都會清醒。
有些人擔心催眠得太深,以至于無法回來,一直陷在催眠狀態(tài)中。
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發(fā)生的,也沒有任何相關醫(yī)學文獻記載過。
這就好像無論夜里的睡眠多么深沉,人總會醒來一樣。
四、不要叫醒裝睡的人。
一位催眠師到高中校園里演講,過程中當然包括了催眠示范,讓一群志愿者上臺接受催眠。
結果,示范完畢,解除催眠時,一名女生一直沒有反應,他用盡各種手法都不能讓她醒來。
眼看演講快結束了,他只好對大家宣布,今天的演講告一段落,可以散場了,大家先不要移動這位同學,以免妨礙她在催眠狀態(tài)中的內心活動。
他還說,他會立刻請一位更厲害的催眠師前來處理。
等同學全部離去,偌大的演講廳只剩他們兩人時,他輕輕地說:“好了,大家都走了,你也可以醒來了吧!”
這位高中女生當下就睜開眼睛,站起身來,笑笑走了。
就像催眠秀一樣,好不容易逮到機會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怎可輕易放過?
所以催眠師要洞悉人性?。?/p>
五、過早地喚醒來訪者可能會造成更糟糕的結果。
有的時候也會有這種情形。
當被催眠者進入比較深的催眠狀態(tài),沉浸在超越現實的內在世界里,他可能會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調整好不同意識狀態(tài)之間的落差,才能跟現實世界無縫接軌。
有一個來訪者曾經在其他地方做催眠治療,治療結束后,催眠師因為下一位個案已經到了,就匆匆喚醒她,讓她快快拎著包包離去了。
她站在臺北街頭,看著熙來攘往的車流人流,一時之間,不知道自己置身何處,忘記自己是誰,不知道要去哪里,心底空空蕩蕩的。情緒上也漸漸涌出一股不舒服的感覺,仿佛很小很小的時候,在大賣場里走失了,心里又擔心又害怕,擔心從此成為流浪兒,害怕被父母責罵……
她茫然地佇立在午后陽光下,直到地球至少轉動了1/24圈,才完全回過神來,恢復正常的認知狀態(tài)。
這個遭遇,使她非常憤怒,再也不愿意回去那里做催眠了。
這個案例正正要呼吁催眠師不要把這件事當成工作只追求時間效率和成就,而要真正關心來訪者的內心感受和訴求,用最大的愛和同理心以來訪者的利益為主。不管來訪者愿不愿意從被催眠的狀態(tài)醒過來都要尊重來訪者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