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來訪者產(chǎn)生了催眠體驗,催眠師要清楚地知道是怎樣產(chǎn)生的,并且要在開始的時候結合其他適當?shù)?span style="color: #000000;">催眠方法以及向來訪者提出問題。這一系列問題的目的是為了找出催眠探索的基本特性:結構化催眠師與來訪者有關特定觀念和框架的注意力、間接暗示和定向。同所有催眠術一樣,這些由催眠師提出的問題肯定也會受到提出者潛在觀點的支配,所以是做不到完全客觀的。
一、催眠案例:這類現(xiàn)象的一個驚人例子發(fā)生在一次心理治療大會中。在其中某個會議上有四位催眠師的督導座談,每個人的治療取向各不相同。當幾位催眠師點評一位聽眾提供的案例時,每個人的提問和觀點明顯差別很大。行為催眠師提問的是有關系統(tǒng)脫敏層級的問題,心理動力催眠師詢問過去經(jīng)歷,而家庭催眠師建議了解家庭關系等等。很清楚的是,每個催眠師問的不同問題,是發(fā)展不同“現(xiàn)實”表征的工具。
二、在艾瑞克森學派的方法中,這種假定之一是,更多地關注未來而非過去可以為治療性改變提供更多的機會。因而,問題會趨向于指導來訪者探索在自我系統(tǒng)中資源和潛能如何用于未來的發(fā)展。
三、第二個假定是問題當中包含了解決方案。也就是說,個體當前所做的,是轉換性改變的基礎。為了最好地實現(xiàn)這一點,用來描述現(xiàn)在(問題)的語言,應同樣用來描述將來(解決方案)。而傳統(tǒng)上并非如此:臨床的語言常使用輕蔑的(即:表示不符合社會期許)診斷來表征問題,于是一開始在現(xiàn)在(“壞的”)狀態(tài)與未來(“好的”)期望的狀態(tài)之間就有斷層。目前看來,對提出問題和解決方案使用不同的語言,會令問題之中包含解決方案這一關鍵準則的應用變得很困難。最后,艾瑞克森學派催眠師力爭問題表征的中立,因而對模式的描述可以是期望的或不期望的(即:解決方案或者問題),這取決于它表達的性質(zhì)和情境。例如:表達憤怒的過程既不“好”也不“壞”,其評價取決于何時和如何表達。
四、一個相關的假定是催眠是描述心理現(xiàn)實建構的出色模型。催眠的語言可以用來描述催眠的產(chǎn)生,也可以描述問題癥狀的產(chǎn)生。這樣看來,問題過程的方向,也是已經(jīng)存在的中性的“催眠誘導”的方向,也就是說,所體驗的固著觀念(行為、認知、情感等)的互動序列,可以引向(“帶領到”)催眠帶來的意識選擇的替代狀態(tài)。我們將看到,這允許催眠誘導和其他催眠治療的溝通直接從來訪者采用的“問題誘導”中形成。
在催眠術的操作實施中,這種提出問題的形式旨在挖掘來訪者的可用于未來的資源和潛能,并由此發(fā)展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些問題同時也可以作為來訪者現(xiàn)實心理的一個映射模型。